藏刊网,职称文章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投稿咨询

投稿在线咨询

专著咨询

合著&独著&编委

编辑在线咨询

专利咨询

专利申请&转让

编辑在线咨询

软著版权

软著版权

编辑在线咨询

在线沟通

论文&专著&专利

编辑在线咨询

微信聊

微信扫一扫

首页 > 教育论文 > > 探讨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探讨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024-04-17 09:00:00



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中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了大众化时代。在扩招过程中,地方高等学校\\( 简称地方高校,以下同\\) 由于数量众多,更因其一般性的办学定位,自然成为了扩招的主力军。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超常规发展时期,尤以地方高校的发展更为显着。从 2003 年开始,大学毕业生数量开始显着增加,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呈现,高校培育的人才经市场选择后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和我国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现实是不相符的。大学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失落的环节,必须妥善处置,才能有效发挥大学的职能。本文力图确立地方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在价值,科学界定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将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与社会存在有机结合,以教育经济社区为载体,从大学场域出发,立足大学固有的文化场和技术场,深入探讨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期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一、大学职能演变过程中的存在价值考察

地方高校是我国大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界定关乎到大学的存在价值。从历史视域下考察,现代大学职能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在演变过程中,大学逐渐成为一国或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对经济的影响甚为悠远。如果说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对技术的限制则构成了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影响对象是区域及区域内的群体而非个体。大学教育是社区教育的延伸,大学教育对经济的直接作用是技术运用和新技术研发,间接作用是为经济建设与发展培育技术和技术人才,孕育文化技术和技术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

1. 国际视野下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现代意义的大学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从诞生第一天起,大学的职能即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在不断地调整,体现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属性。我国在清朝晚期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同时期的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体系早已形成,面对西方发达的工业体系与坚船利炮,当时的教育管理者只能借鉴国外大学已成熟的经验“照本搬来”,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是当时强国之路的被动选择。从国外大学的成长历程上考察,不难看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学的传统职能不断地被改造和发展并产生出新的职能,大学职能的变化正是社会变革的缩影,体现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职能的调整过程就是充实其内在生命力的过程,是大学社会角色得以延续的根本。在特殊时期,大学如果能够预见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各种趋势并适时做超前的结构化调整,将对大学地位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大学职能演变的三个重要阶段:
\\( 1\\) 履行单一的教学职能,崇尚普遍知识传授的博雅教育理念;\\( 2\\) 履行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双重职能,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由科学达至修养”的人才理念;\\( 3\\) 强调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多元职能,崇尚大学全方位服务社会的“大学是社会服务站”的理念。传统观点认为: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英国牛津大学的办学理念近乎完美的体现了教学功能; 德国柏林大学办学思想将科研功能做了最充分的演绎;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直接服务社会为导向,被誉为“社会服务站”,直接服务社会的“威斯康星”理念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主导理念。现代大学制度被引入我国后,我国既沿承了界定大学职能的一系列做法,又予以中国化处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对大学进行了分类管理,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等级制度,不同的等级对应着不同的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与科研受制于各种行政条款的规定,也影响了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有效发挥。

2. 现代大学职能的民族性表达及存在价值表述。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离开文化谈技术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对大学职能的界定仍需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上进行阐释,现代性诉求与民族性表达必须融合才能揭示出我国大学的存在价值及社会责任。古人所谓的“大学”乃是最高的学问,并非教育机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代的教育走的是人文主义之路,从儒家的“为己之学”出发,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考量人与自身的关系开始的内省之学,依次进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所有的关系均纳入个人使命与社会责任体系内,是内圣外王之学,对应的教育机构从私学、乡学开始,较高层次则是太学、翰林院等,明清时期的学院派更是高深学问的殿堂,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很多读书人都自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中国的“士”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维系了中国两千余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落伍了,就对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进行否定。中国大学的职能在借鉴西方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职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加上“文化传承与创新,培育民族精神”等内容,“大学作为守望人类思想、精神、理智与知识的象牙塔,文化性是其内在特质,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深含着文化。”
大学的根本职能是通过传承、研究和创新高深知识来培养人才,大学的一切活动都与知识有关,知识又必须限定在文化框架内,因此大学的组织文化是复杂而混沌的,表现为关系的结合,如文化关系、知识关系、组织关系等。大学与社会不是脱节的,在社会中办大学需确立社会与大学的联系点,从社会学角度上看,大学应该是没有边界的,大学的边界实际上是大学场域的功能延伸,延伸的广度与深度反映的正是大学职能发挥的效果,因此,大学存在的所有的关系结构必须借助某种平台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的职能,这个平台是践行大学精神、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

二、教育经济社区概念界定及表征

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 “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主张从关系的角度去考察事物,主张把事物放到具体情境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来理解和分析,并使“关系”成为把握实体存在的逻辑起点。视大学为场域,其场域功能即为关系体系的延伸与实现。如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每个客体均在关系架构中占据着位置,在不同的网络架构中,每个客体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价值也不尽相同。国外很多大学立足社区或企业组织开展教学和科研,大学的组织文化与社会的结合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从文化、技术角度审视大学职能,则发挥大学职能较佳方法是为其提供载体,以此为鉴,我们将社区与企业组织综合考虑,提出教育经济社区概念,它实现的是大学的存在价值与发展愿景与社会的衔接,教育经济社区的意义在于弥补大学与社会之间“失落的环节”,大学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累积存在的价值体系,从而彰显其社会责任,引领社会发展。
教育经济社区是以社区教育为原型发展起来的,早期的社区教育关注的是教育的内化功能,它多以建构社区文化为核心开展其具体的教育活动,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立足社会发展和特定的经济需求,单纯的文化传播会将教育的功能隐去最终导致其文化功能的丧失,教育经济社区作为大学关系复合体的延伸,是大学场域边界与社会边界的重合部分,是在教育社区与经济社区、现代教育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过程中出现、存在、发展的,教育经济社区是以地方高校为载体,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化”教育模式,实质是以社区为平台协调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以技术文化积极构建经济文化,是教育经济化的现实反映,基本职能是培育人才、技术应用与研发、凝练技术文化。
构成教育经济社区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运行,横向的技术运用管理; 2. 依据计划经济管理,纵向的技术研发; 3. 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活动,核心技术力的保持与研发; 4.
自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而教育经济社区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化教育。从教育的角度上审视大学场域中的学生,学生是主体。在关系结构中,教育通过培育学生为经济社会服务,教育首先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在信息社会,学习者的就业机会较多,失业的风险随之增加,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不能单纯的考虑就业,同时还需要考虑失业后应该怎么办等关键性问题,稳定的职业结构体系在信息社会逐渐被瓦解,知识的半衰期正在缩减,立足知识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遭遇未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为此,大学应开展双维的教学形式,即立足知识的就业型教育和立足信息的失业型教育,这就充分考虑了经济运行对高等教育的各种影响,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在经济运行规律的平台上不断进行调试,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教育经济社区第一特征即为经济特征,指向就业和失业,构建一个教育平台\\( 就业平台\\) 和一个补偿性教育体系\\( 应对失业\\) ,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社会性延伸,解决的是市场需求问题。
第二,社区化教育。“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发展”四者之间关系如何界定关系到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教育经济社区在借鉴校企联合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协调好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社区缩短学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距离,在理论层面构建“大社会、小学校”的办学模式,“大社会”体现在社会发展的预期上,大学必须坚持符合教育规律的适度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原则开展学科建设,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是动态的,非平衡状态的,社会应占据主导地位,“小学校”是将学校教育的实现适当适度的融入区域经济的情境中,“小”指的是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应由宏观向微观倾斜,注重理论教学向实践的转化,转化过程中坚持文化导向。社区化教育作为教育经济社区第二特征揭示出教育实践社区化的可能形式。
第三,人本化教育。在信息时代,教育权向学习权的倾斜赋予了学习者更多自由选择教育的机会和实施知识创新的可能,这种选择如果没有外部环境强有力的支持,学习权必然重新向教育权倾斜,因为很多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掌握着大量的教学资源,他们拥有教育资源再分配的话语权,以知识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不会改变,就业后的再次失业可能性必然成为教育的两难问题。人本化教育是教育经济社区的第三特征,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为主体的学习资源再构建的理论探讨,最合理的学习资源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的公平选择上,现有的校企共同体培养模式或将为这种人本化教育提供实践上的参考,是创设教育经济社区的现实可能。

三、地方高校与教育经济社区的关系

以市场为纽带,资本运营是地方高校参与社会生产,实现双服务的有效手段,资本类型主要有土地资本、货币资本、制度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地方高校拥有资本体系的七分之四,完全有能力参与边界内的各项社会生产活动,但由于地方高校是教育机构,非营利性单位,不可能实际运营各种经济活动,借助“教育经济社区”,地方高校可对其物理边界进行延伸,将各种关系的存在价值一一体现出来,大学的关系体系通过两个场域展示出功效,一是文化场,二是技术场,社区是对地理位置和文化的限定,因此教育经济社区展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教育社区,针对的是文化场,二是经济社区,针对的是技术场,最后所有关系的探究都可以回归文化与技术。

1. 文化场 - 教育社区。人类最初对技术的使用一般处于探索阶段,很难达到文化层次,但随着人类对技术理解的深入,人类逐渐以一种或几种约定的方式审慎的运用和开发技术,最终导致原初技术打上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形成了所谓的“文化技术”,是指用文化限定的技术,是技术与文化的结合体,从人类的视野出发,任何一项技术很难摆脱文化的束缚,它构成了文化的内核,是文化场的动力系统,例如中国的汉字技术建立在一套表意系统基础上,从“一”开始的“一画开天”到“王”的“天地人合一”,这种自然和谐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后续的每一项技术系统,每一项技术运用所衍生出的文化必须根植于“文化技术”的基础上,“文化技术”是文化的内核,是文化场的动力系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然对原有的文化进行说明或改造,由此形成的“技术文化”是技术的内核,技术对文化的反作用构成了文化场的控制系统,决定着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方向。独立的技术对应着物质文化,是“技术文化”的具体形式,它在社会存在体系中的先天不足\\( 因为从文化的角度上看,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计算机推陈出新即是明证\\) 构成了文化场的反馈系统,反馈系统或可影响控制系统,调整其方向,但不会影响动力系统,独立的文化或可称为限定的自由精神,对应着精神文化,这正是文化场的作用域,按照皮埃尔·布迪厄的观点,是文化场中主体客体相互制约形成的“惯习”,即一般价值观的形成,这正是大学场域功能得以延伸的原因,延伸的作用域即是教育社区,在推广一般价值观\\( 普世的价值观\\) 的基础上承载起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历史责任与社会责任,积极做好核心文化建设是大学场域功能实现的核心,在立足“文化技术”的前提下凝练大学的文化精神并影响着区域内的人类的行为准则与思维形式。场的作用域即为教育社区,它主要通过文化技术与技术文化和教育经济社区发生联系,地方高校的目标体系坚持着文化推广、创新和技术研发、应用的底线,核心的文化与核心的技术限定在组织结构中,这是保佑民族文化与民族技术的根本,所建立的教育经济社区践行的是地方高校的亚文化技术与亚技术文化,作为文化与技术的缘起,地方高校坚守的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精神家园,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借助教育经济社区影响着区域内企业组织的文化建设,完成其历史使命。具体见图 1 和图 2。

2. 技术场 - 经济社区。纯粹的技术很难对文化产生任何影响,文化与技术的结合形成的“文化技术”类似于经济基础,表现为基本符号,是最根本的技术,称之为技术内核,和文化场中的“技术文化”相对应,其它技术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演绎,用图 3 表示。
基本符号对应着技术内核,是立足“文化技术”的“技术文化”,可以用技术力表征。从基本符号出发衍生的符号与文化内核相对应,文化内核在文化场中是由文化技术决定的,这样就出现了如下结论: 基本符号→技术内核←技术文化; 衍生符号→文化内核←文化技术。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基本符号难以构成文化内核的原因正是因为其是以技术为主导,其对应的技术文化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衍生符号构成文化内核恰是因为其灵活的适应性,构成文化内核的技术应该具有某种张力,例如二极管、三极管可简单视为基本符号,但据此衍生的数字技术进而形成的物化产品\\( 如手机\\) 改变了人类对信息获取的态度,信息文化也由此产生。符号变异指的是利用基本符号、衍生符号组装产品,是物化形态的技术作品,符号竞争是对符号组合选择的法则,是产品形成的技术准则。作为技术场的机理与文化场相似,场的动力系统和作用区域是场功能发挥的关键,要求大学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核心技术力的研发,二是基于核心技术力的技术研发,三是相关人才培育。这三项工作为场域功能的延伸提供了可能。场的作用域即为经济社区,大学通过技术输出和人才培育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运行,教育经济社区则为大学社会责任的实现提供可能,具体见图 4。
四、大学职能在教育经济社区中实现的可能

教育是对大学特性的说明,经济针对的是技术场域,社区针对的是文化场域,没有文化的企业很难长久,没有文化的个人则是教育的悲哀。政府要想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职能,应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适当的土地和货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政府捐赠的大量土地后才将其服务全州的理念实现,地方高校所拥有的资本必须借助政府的资本才能够产生作用。地方高校借助文化场和技术场对教育经济社区施加影响,发挥文化引领和技术扶持等重要作用,教育经济社区则密切与高等学校合作,实现文化与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实践。
1. 人才培养的选择性与社会需求实时性的衔接。地方高校应站位高远,在人才培养上立足长远,兼顾文化和技术的双重需求,既培养急需人才,也要积极做好人才储备,积极开展核心技术力的研究及技术的研发、应用,真正的人才是在实践当中产生的,教育经济社区要为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提供平台,借助现有的企业组织构建与大学教育相互配合的研究所与实训基地,针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立相关的研发机构,构建企业文化,依靠大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储备,教育以解决问题为主,很多问题都可以在经济领域寻求答案,以问题为切入点,不同的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的方法,人才的特色在于其方法选择上的优越性,基于情境的问题式教育是教育经济社区与地方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相关联的要点。问题输出一端是教育经济社区,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选择,输入一端是大学课堂,最终的输出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时性。
2. 核心技术力的稳定提升与技术应用的社会需求衔接。核心技术力是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针对的是基干产业\\( 机械、电子、化工、钢铁等\\) ,它的发展是缓慢的,但依据核心技术力得出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则属于下游产业,它的发展是快速的,地方高校必须在维系核心技术力的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进行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前者是后者的根基,没有核心技术力的支持,企业只能成为打工者\\( 进行外部组装、加工工作\\) ,企业没有市场竞争力,教育经济社区既是地方高校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试验场,同时也是推动地方高校进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诱因,所有技术只有转化为产品才能提高其价值,这正是教育经济社区的优势所在,它为高校进行技术研发提供了可能,也提升了高校存在的价值。
3. 大学精神与组织文化建设的兼顾。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使命与责任,文化与技术的结合催生的“文化技术”是大学精神的有效表述,是对技术的人文关注,技术运用催生的技术文化又是对“文化技术”的强有力补充,体现在有限度的使用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维系社会和谐,企业作为生产产品的场所,高度关注技术必然将企业发展与利润结合,社区作为人群居住的场所,过多关注生存技术必然导致人类精神的匮乏,归属感缺失,大学精神是组织文化形成的根源,反之,它又极大促成了大学精神的提升,教育经济社区是大学精神提升的进一步来源,是大学践行其使命与责任的试验田。

结论

地方高校拥有的资本为其边界延伸提供了各种可能,教育经济社区是地方高校活动“场域”的集中表现,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平台。教育经济社区是承载着大学责任与使命的动态空间,是大学功能实现的重要场所,也是促进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二者的衔接弥补了大学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教育体现着地方高校本质属性,将教育视为文化与技术的结合,对提出教育经济社区概念提供了依据,据此,教育经济社区必然对大学职能的发挥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余雪莲. 大学职能观视角下的西方大学理念的推进[J]. 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 9\\) : 57.
[2]欧小军,卢晓中. 大学文化场域下学术与行政之关系———一种关系思维方法论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10\\( 23\\) : 24.
[3][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李猛,李康译.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1 -162.

综合排序
投稿量
录用量
发行量
教育界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主办:广西出版杂志社

国际:ISSN 1674-9510

国内:CN 45-1376/G4

级别:省级期刊

中国报业

主管:中国报业协会

主办:中国报业协会

国际:ISSN 1671-0029

国内:CN 11-4629/G2

级别:国家级期刊

中国房地产业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部和...

主办: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国际:ISSN 1002-8536

国内:CN 11-5936/F

级别:国家级期刊

建筑与装饰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1009-699X

国内:CN 12-1450/TS

级别:省级期刊

科学与信息化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2096-2908

国内:CN 12-1451/N

级别:省级期刊

财经界

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国家信息中心

国际:ISSN 1009-2781

国内:CN 11-4098/F

级别:国家级期刊

期刊在线投稿系统
上传文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文件
18年国内外学术服务,发表国际文献请认准藏刊网官网

资深编辑团队

专业设计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极高

企业信誉保障

对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众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审稿快!出刊快!检索快!

正规刊物承诺

无假刊!无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网提醒您

1.稿件将进入人工审稿阶段,审稿后会有编辑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2.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现象影响您的发表,请勿再投他刊

确定

投稿失败!

藏刊网提醒您

由于网络问题,提交数据出现错误,请返回免费投稿页面重新投稿,谢谢!

确定

藏刊网收录400余种期刊,15年诚信发表服务。

发表职称文章,覆盖教育期刊、医学期刊、经济期刊、管理期刊、文学期刊等主流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资源属于网络共享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