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网,职称文章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投稿咨询

投稿在线咨询

专著咨询

合著&独著&编委

编辑在线咨询

专利咨询

专利申请&转让

编辑在线咨询

软著版权

软著版权

编辑在线咨询

在线沟通

论文&专著&专利

编辑在线咨询

微信聊

微信扫一扫

首页 > 社会论文 > > 斯文·赫定记述视角下内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价值
斯文·赫定记述视角下内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价值
>2024-05-06 09:00:00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于 1927 年,之后对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区展开了近十年考察活动,在历史、经济、民俗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考察也被称为“流动的大学”。其中,在代表团团长斯文·赫定的日记中,记述了他在内蒙古科考途中见到的二人台演出、蒙古族“随从”演唱的蒙古族民歌以及麦德尔节等活动,这些是研究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斯文·赫定的记述和视角去领略他眼中的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及其价值,探讨如何在当代开展民俗文化教育。

一、斯文·赫定与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

\\( 一\\) 斯文·赫定眼中的二人台

二人台又被称为“玩意儿”或“蒙古曲儿”,相传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二人台主要活跃在内蒙古蒙汉百姓中间,是清代在当地民歌以及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山西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起初只有一丑一旦两个角色,二人在演出时却分担多种角色,所以称为“二人台”。后来装扮的任务固定下来,正式成为民间小戏。

1927 年 6 月,在途径内蒙古达茂旗时,斯文·赫定一行人第一次看到了二人台演出的场景。考察休息期间,他们遇到了一队由 15 人组成的二人台演出队伍,分别为 6 个成年男子、3 个成年女子、还有 6 个未成年的孩子。斯文·赫定在日记中记述了演出的场景“现在两个男子上了台,天生一张女人脸的男人扮演旦角,头戴女人的假发,身佩中国女人的饰品。另外,一个戴着一副长长的黑胡子的男人将自己的眼睛周围抹擦得惨白。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很熟悉,忽而唱歌、忽而尖叫、忽而咆哮。与此同时,乐师们也在起劲的演奏着。演员们跳着、舞着,用扇子击打彼此的额头,造成一种掌掴的声音效果,又频频做出鬼脸”。

通过斯文·赫定的记述,虽然是在野外,舞台极其简陋,但是二人台演员们依旧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斯文·赫定评价道“他们的演出十分出色,中国观众从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音乐也很棒,虽然那具有亚洲音乐艺术的单调节奏,但我却是百听不厌。在从东到西的整个亚洲,我倾听着这具有魔力般催眠作用的音乐,梦想着更加美好的时光,他能抚平内心的狂躁,它使思绪走向安宁。”

有学者指出: 斯文·赫定等人还给该戏班拍摄了电影,并称之为纯粹的民众娱乐,“这也许是二人台最早的电影资料”。这可以看出斯文·赫定在二人台等民俗文化的传扬方面起到的作用。

此后,二人台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并在 2006 年 5 月,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的装扮造型、唱词演出也为今日的二人台表演和喜剧演出奠定了基础。从中不难发现二人台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 二\\) 斯文·赫定眼中的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的代表,其产生与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内蒙古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期间,雇佣了一些蒙古族牧民“随从”。由于在野外宿营时,这些“随从”不需要准备和计划工作,于是唱歌就成了消遣时间的重要方式。斯文·赫定曾多次听到这些“随从”哼唱的蒙古族民歌,在日记中有许多记述。1927 年 6 月,在包头附近的 8 号营地宿营时,斯文·赫定第一次听到了蒙古族的民歌: “晚上,蒙古族的驼工们在大帐篷里传出了歌声,歌声悠扬地飘向了天穹。”

虽然斯文·赫定不懂蒙语,但是悠扬的曲调、动听的旋律仍深深地吸引了他。

考察途中,尤其是在夏秋季节,举行篝火活动是比较多的。斯文·赫定在日记中记述了许多在篝火晚会时演唱蒙古族民歌的场面。1927 年秋,行至阿拉善境内时的一次篝火晚会上,“蒙古族随从们组成了一支小乐队,包括一管笛子,一件弦乐器和一位歌手。他们经常为大家演出些相当动人的曲子,曲子充满了亚洲情调。”

在庆祝中国双十节、瑞典夏至节,以及其他传统节日时,他们都会举办晚会庆祝,这些“随从”演唱民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族民歌在考察团所受到的欢迎程度与巨大魅力。如今,蒙古族歌曲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和欢迎,其中那些传统的曲调和旋律所展示的文化内涵经久不衰,是需要传承延续的。

\\( 三\\) 斯文·赫定眼中的麦德尔节

麦德尔节是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1927 年 7 月,中瑞西北考察团在前往百灵庙时赶上了一次庙会,该庙会就是“麦德尔节”。斯文·赫定记述道“头一天以竹尔罗斯喇嘛为首举行盛大朝拜仪式。他坐庙之内高台上向香客布施祝福。用一本黄色封皮的书在每个拜谒者头上触碰一下,表示赐福与神佑。通向院子的门廊里坐着一个乐队,显贵们则是沿着庙墙就座,这时两个带着面具的着黄衣喇嘛边舞边跳,身着带流苏边的上衣,后跟一个兴高采烈装扮得像个小丑的‘白老汉’。这当儿又过来一队头戴黄帽的高僧,在院中自己的位置坐下,随身携带着各种祭祀物品,紧跟着出现的是乐队,后面是在巨大伞盖下的大喇嘛,一队举着麦德尔的画像进来了,另有些人举着麦德尔门徒画像。这支队伍的后面又跟着一群头戴面具的人。队伍径直的走出了寺庙大门,来到外边的空场。游行结束后,又涌进了寺院里,他们开始做祷告。节日最高潮在 7 月 14 日。当天上午 10 点大法号与铜钟等响器一起鸣叫,大螺角号的探沉召唤声震屋瓦。信徒在院子里按等级与尊贵位序列成了队。鬼舞是喇嘛们两人一对进场,头上面具画人骷髅、鹿、野兽,一切都是按藏民的习俗进行……7 月 15 日庆典节目仍是一些舞蹈、地方戏、幽默闹剧。展示给虔诚番客的还有一本本圣书。来客披着哈达,象征着尊贵的礼品、祭祀物和良好的祝愿。”这可以说是当时对麦德尔节非常详细地记载了。

如今社会,麦德尔节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那些传统的仪式和习俗逐渐被商业化裹挟,所举办的节日也更多得是盈利性的。这些文化的本真逐渐淡化和消退,我们也需要反思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些文明。

二、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 一\\) 民俗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民族文明的本真所在

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价值,它最能折射出民族的特质。二人台等民俗文化是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它们来源于生活。有学者曾指出,“在上古时期,蒙古族以狩猎为主,多狩猎题材歌曲; 封建社会时期,进入到放牧时代,出现了牧歌; 在鸦片战争以后,移民实边,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帝国主义入侵,又出现了反封建反帝爱国的革命题材民歌,不同节日也有相应题材的民歌”。二人台产生较晚,但反映了许多历史事实,如走西口等; 麦德尔节习俗在内蒙古地区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我们了解内蒙古地区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演变。

考察期间,斯文赫定领略到了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采,以艺术形式表现了当时内蒙古地区蒙汉百姓的生活场景,为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和探索提供了线索。

\\( 二\\) 民俗文化可以为我们再现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动态,促进历史进步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是进行历史时期人们思想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了生动丰富的题材。二人台等民俗文化集中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动态,或喜或悲,或进步或倒退等。蒙古族把他们的全部感情寄托在音乐中,从蒙古族民歌中几乎可以找到一切关于“蒙古族”的答案,每一首民歌都记载了一段民族的历史。麦德尔节与其他民俗文化的产生也是如此。

此外,作为民俗文化重要载体的民间艺术在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二人台、蒙古族民歌的唱词以及麦德尔节等民俗文化均体现了人们的美好祷福和祝愿。因此,这些民俗文化世代相传,推动着历史发展。

\\( 三\\) 民俗文化现实意义显著,对于生活和新文学艺术发展有促进作用

“民间艺术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在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显著,在经济上,民间文化也有较大的作用,作为地方性、民族性、艺术性的民俗文化,在旅游业、娱乐业中均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通过斯文·赫定的记载,有必要去研究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及价值,同时也应该开展对这些民俗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这些文化延续下去,让人们了解内蒙古地区历史的源远流长与曾经的辉煌。“民俗是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相互联系的桥梁。我们要充分重视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实现民俗文化教育价值”。

三、如何开展民俗文化教育

上述斯文·赫定记载的这些民俗文化是当时内蒙古地区历史发展所积淀的传统民俗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这些民俗文化,加强对它们的教育和传承。

\\( 一\\)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俗文化教育

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内蒙古地区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积累了众多的民俗文化资源。在基础教育阶段将这些民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之中,这既能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可以实现对民俗文化的普及和保护。既可将民俗文化作为综合实践课,又可将其融入教学课本之中。实践课可开展对民俗文化的演讲、课外活动、沙龙活动等等,教学课则可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历史社会等课程中,或者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共课开展。

其次,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接触的学科日益增多,分类趋于细化。学生在此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面对众多的学科和领域逐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这对其在大学阶段的学科和专业选择有着深切的影响。因此,在此阶段的民俗文化教育更为重要。有学者指出“有些学校在学生中成立民俗文物研究小组,学生们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的时间,通过收集、整理一些民间遗弃的东西的过程,不禁被那些平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东西深深吸引了,有的为过去人们的生活艰辛而感叹,有的为用具设计之精巧而震撼,有的被手工艺的精湛而吸引,也有的为现代社会发展之快而感到自豪”。可见,开展此种民俗文化教育的形式效果是显著的。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和开展民俗文化方面的课程也是必要的,尤其内蒙古地区结合自身的民俗文化展开的教学更显得重要。

最后,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结合相关专业将民俗文化渗透其中,开设全校公开的选修课等几种形式,这样既可以彰显内蒙古民族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也可以体现办学的独特之处以及让学生和社会充分认识到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此外,在高校举办相关讲座和论坛也是一个有效的弘扬手段。

\\( 二\\) 利用电视、网络、报纸书籍等传播手段加强民俗文化教育

首先,通过电视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在内蒙古的众多频道加播和播放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节目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无论是在内蒙古区级的频道或是呼和浩特等市级的频道,设置相关的栏目,将民俗文化分门别类,录制视频节目,例如餐饮、手工艺、纪念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制成一个个宣传片,将其来源、内容、分布地区、文化价值等均做介绍,这会引起本来就对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抱有兴趣的观众和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的,对于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和知名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其次,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建立内蒙古地区民俗文化的专门网页,将内蒙古地区的众多民俗文化进行整理、分类,为观众们提供全面、详细的资料。并建立网上论坛、完善投稿及提出建议和提供民俗的渠道,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介绍和传播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吸收新的民俗文化来完善已有的民俗文化内容。

最后,通过报纸、书籍手段进行民俗文化宣传和教育。虽然目前报纸和书籍显得没有上个世纪那么重要,但是在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中老年人所喜爱的一些报纸刊物上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与报道,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完善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文化。

参 考 文 献:

[1] 林继富. 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 下\\) [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 瑞典\\) 斯文·赫定.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M]. 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3] 纵丽娟. 展现草原文化魅丽———谈二人台小戏的民族性和民间性[J]. 内蒙古艺术,2003\\( 2\\) .
[4] \\( 瑞典\\) 斯文·赫定. 亚洲腹地探险八年\\( 1927—1935\\)[M].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 马丽萍. 论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11\\) .

综合排序
投稿量
录用量
发行量
教育界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主办:广西出版杂志社

国际:ISSN 1674-9510

国内:CN 45-1376/G4

级别:省级期刊

中国报业

主管:中国报业协会

主办:中国报业协会

国际:ISSN 1671-0029

国内:CN 11-4629/G2

级别:国家级期刊

中国房地产业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部和...

主办: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国际:ISSN 1002-8536

国内:CN 11-5936/F

级别:国家级期刊

建筑与装饰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1009-699X

国内:CN 12-1450/TS

级别:省级期刊

科学与信息化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2096-2908

国内:CN 12-1451/N

级别:省级期刊

财经界

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国家信息中心

国际:ISSN 1009-2781

国内:CN 11-4098/F

级别:国家级期刊

期刊在线投稿系统
上传文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文件
18年国内外学术服务,发表国际文献请认准藏刊网官网

资深编辑团队

专业设计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极高

企业信誉保障

对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众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审稿快!出刊快!检索快!

正规刊物承诺

无假刊!无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网提醒您

1.稿件将进入人工审稿阶段,审稿后会有编辑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2.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现象影响您的发表,请勿再投他刊

确定

投稿失败!

藏刊网提醒您

由于网络问题,提交数据出现错误,请返回免费投稿页面重新投稿,谢谢!

确定

藏刊网收录400余种期刊,15年诚信发表服务。

发表职称文章,覆盖教育期刊、医学期刊、经济期刊、管理期刊、文学期刊等主流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资源属于网络共享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