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网,职称文章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咨询电话:13161763581

投稿咨询

13161763581

投稿在线咨询

专著咨询

合著&独著&编委

编辑在线咨询

专利咨询

专利申请&转让

编辑在线咨询

软著版权

软著版权

编辑在线咨询

在线沟通

论文&专著&专利

编辑在线咨询

微信聊

微信扫一扫

首页 > 教育论文 > >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究
>2024-01-18 09:00:00

摘要:成功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发挥学科功效,以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新课改下,将课堂置于生活中展开,联系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联系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集智力的开发、德育的渗透、心理的健全于一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不能机械照本宣科,成为空洞机械的理论灌输课,而是要遵循学科特征,以学生为中心,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还原品德与社会学科原有的生动与活泼,让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

一、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 联系生活,开启学生的探究之旅。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选取真实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与理解,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性情陶冶的有效过程。因此在教学时不要机械地照搬教材,让教师成为教材的复制者,使得学科脱离学生,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教学之中,开启学生愉悦的探究之旅。如在学习第一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 3 浓浓乡土情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在向学生展现不同家乡的语言、家乡的歌曲、家乡的手工艺品、家乡的民居、家乡的美食等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家乡为出发点,安排一个专门的教学环节,来展现学生自己家乡的风俗、民居、民歌,让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是熟悉而真切的,这样更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特色,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家乡的味道; 同时也更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不同家乡的不同特色。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再是原封不动地教教材,而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更能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增加教学亲和力,让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 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而这些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就可以实现的。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精神世界,视学生为接收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只要记住基本的知识点就可以,这样只会造成学生情感的空白。而实施生活化教学,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学生的情感与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体会到感情的真挚、生命的美好,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体会到顽强奋斗的精神与意志,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精神得满足、性情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新课改所倡导的多维教学目标。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时,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曾经帮过哪些人,又得到过他人怎样的帮助? 如果自己遇到了麻烦而没有得到他人的帮助与得到他人帮助后的心情如何? 这样就可以将教学的视野由统一的教材引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这样更能让学生学会体谅他人,体会他人的难处,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死板地记忆知识点,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用心来体验生活,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学生情感、知识与心理的全面发展。

3. 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这正是学科的价值所在。因此,此课程教学要将知识的获取要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回归生活,在综合社会实践中展开,促进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技能,成为自身的自觉行为。这也正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活动中不断感悟与自身内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行为与道德的统一,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是情景剧的表演。学生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与模仿力,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的机会,在小舞台上成就大人生。为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表演主题,让各组学生围绕主题结合生活来创作剧本并进行排练。这样的表演活动给予了学生莫大的想象创作空间,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来收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场景,并加以艺术性加工,这是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同时也是将知行统一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学习让诚信伴随着我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围绕诚信来创作剧本表演剧情。这样的活动将学生带入生活实践之中,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将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向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更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表演中提升道德情操。

二是开展社会调查。我们的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与课堂,而是要运用丰富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多接触外边的世界,这样才能不断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真正地领会,深刻地体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将书本道德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如网络这是现代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上网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方式。那么有哪些利与弊? 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来分析上网的利与弊,以及如何科学上网? 这样就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视野由教材引向宽广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展开分析与思考。这样学生对于此部分知识点就不再是单纯而机械的记忆,而是能够深入本质地看待,能够科学认识,理性上网,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实际行动。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1. 生活化教学并不向于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这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学科教学的必然趋势。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教材与生活,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也就是说,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取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的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材料,引导学生从真实而简单的生活材料入手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具实践性、社会性与开放性,还原学科本身的生动活泼,让教学更有活力,以生活为桥梁带领学生走进探究的殿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如何将教学与生活更完美地结合起来呢? 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有着信息量巨大的资源库与强大的模拟再现功能,因此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图片、图像、视频等来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打开走向生活的又一扇门。这样更能将生活化教学推向高潮,带领学生展开更主动而深入的学习,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功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是构建活力课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树立新观念,用生活的眼光审视教材,挖掘生活中的学科素材,在宽广的生活空间展开学科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而积极,更能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陶冶性情,实现多维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欢天。 细节入手 回归生活---谈小学思品课生活化教学。 学生之友,2013,( 21) .
[2] 肖海燕。 体人间真情品生活至德---浅谈小学思品的生活化教学。 吉林教育,2015,( 25) .

综合排序
投稿量
录用量
发行量
教育界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主办:广西出版杂志社

国际:ISSN 1674-9510

国内:CN 45-1376/G4

级别:省级期刊

中国报业

主管:中国报业协会

主办:中国报业协会

国际:ISSN 1671-0029

国内:CN 11-4629/G2

级别:国家级期刊

中国房地产业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部和...

主办: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国际:ISSN 1002-8536

国内:CN 11-5936/F

级别:国家级期刊

建筑与装饰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1009-699X

国内:CN 12-1450/TS

级别:省级期刊

科学与信息化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2096-2908

国内:CN 12-1451/N

级别:省级期刊

财经界

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国家信息中心

国际:ISSN 1009-2781

国内:CN 11-4098/F

级别:国家级期刊

期刊在线投稿系统
上传文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文件
18年国内外学术服务,发表国际文献请认准藏刊网官网

资深编辑团队

专业设计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极高

企业信誉保障

对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众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审稿快!出刊快!检索快!

正规刊物承诺

无假刊!无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网提醒您

1.稿件将进入人工审稿阶段,审稿后会有编辑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2.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现象影响您的发表,请勿再投他刊

确定

投稿失败!

藏刊网提醒您

由于网络问题,提交数据出现错误,请返回免费投稿页面重新投稿,谢谢!

确定

藏刊网收录400余种期刊,15年诚信发表服务。

发表职称文章,覆盖教育期刊、医学期刊、经济期刊、管理期刊、文学期刊等主流学术期刊。

投稿电话:13161763581(江编辑)   投稿邮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资源属于网络共享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