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网,职称文章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咨询电话:13161763581

投稿咨询

13161763581

投稿在线咨询

专著咨询

合著&独著&编委

编辑在线咨询

专利咨询

专利申请&转让

编辑在线咨询

软著版权

软著版权

编辑在线咨询

在线沟通

论文&专著&专利

编辑在线咨询

微信聊

微信扫一扫

首页 > 经济论文 > > 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本科论文)
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本科论文)
>2022-08-28 09:00:00

题目: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储蓄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储蓄的定义
(二)储蓄的分类
(三)影响储蓄的因素

二、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
(一)储蓄占有结构的不平衡
(二)经济增长
(三)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
(四)中国的特色发展

三、高储蓄率对我国的影响
(一)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高储蓄率对我国银行系统的影响
(三)高储蓄率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四、中国高储蓄率的未来趋势及对策
(一)中国高储蓄率的未来趋势
(二)中国应对高储蓄率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 要:储蓄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的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储蓄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高储蓄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双刃剑。本文立足于我国储蓄的发展,对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目前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其未来趋势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储蓄率问题会持续存在,但是我们相信采取更好的解决措施和策略后,我国经济能够继续蓬勃发展。

关键词:储蓄;高储蓄率;经济发展;影响 五邑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一、储蓄的基本理论概述

翻阅经济学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对储蓄的解释有以下几种:国民储蓄、居民储蓄、居民储蓄存款等。由于这几种概念的经济学意义有很大差别,因而在讨论中国的高储蓄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储蓄的概念加以界定。

(一)储蓄的定义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储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在国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将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之后的部分称之为储蓄。因而,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可配收入与总消费之差为国民储蓄。其中总消费又细分为家庭(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之和,当按居民、政府、企业进行部门划分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居民的储蓄;政府的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政府的储蓄;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与其消费之差为企业的储蓄,国民储蓄等于上述三项储蓄之和。本文中以下所提的储蓄为居民储蓄,以居民储蓄为主要研究主体。

(二)储蓄的分类

按不同部门来划分,中国储蓄主要可分为三类

1. 居民储蓄改革开放之前,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占的份额微乎其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一直处于高位。本文研究的居民储蓄是指居民个人在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虽然这里定义的居民储蓄和西方理论中定义的居民储蓄不同,但由于中国居民的投资渠道单一,居民的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认为中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较好反应了居民储蓄的变动情况。

而居民储蓄的变动主要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根据凯恩斯的理论: “收入是居民储蓄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并且边际储蓄倾向是上升的。”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储蓄存款就会越多,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额与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理论上,银行存款利率的高低对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应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存款的主要动机主要是备于未来不时之需。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即实际利率大于零时,居民将收入存入银行才能得到资本的增值,而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居民将钱存入银行不但不会使未来的消费增加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而居民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居民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

2. 企业储蓄企业储蓄的动机则是为了再投资或获取利息。影响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边际效率。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储蓄迅速上升,最近几年占GDP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0%左右,目前已取代家庭储蓄成为国民储蓄中占比最大部分。2001年企业储蓄率为38%,到2009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35.9%。企业储蓄率的上升使企业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38.2%上升至2009年的47.9%,增幅高达9.7个百分点。

3.政府储蓄政府储蓄是指政府可支配收入扣除政府消费性支出的余额。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中扣除用于国防、教育、行政、社会救济等经常项目支出后的剩余部分。政府机构储蓄没有一定的动机。由于近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加大,政府储蓄率迅速上升。2001年政府储蓄率为35.9%,到2009年政府储蓄率已上升至40.2%。政府储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19.5%上升至2009年的24.6%,增幅高达5.1个百分点。

由上述内容可见,居民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已逐渐下降,与此同时,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却从2001年的38.2%上升至2009年的47.9%,增幅达9.7个百分点。另外,政府储蓄在国民储蓄中所占比重2001—2009年也增加了5.1个百分点。如果说居民家庭储蓄是前期推高中国储蓄走高的重要因素,那么最近几年,企业与政府储蓄已经成为中国储蓄的主力军。

(三)影响储蓄的因素

现有研究文献中的储蓄概念最常指的就是居民储蓄。居民储蓄一般可以在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上讨论。狭义的储蓄概念通常就是指居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

广义的居民储蓄概念,通常包括居民的储蓄存款、证券投资、保险及外汇等金融类资产的持有。现在我们主要来分析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其中影响因素主要有:

1.居民的收入水平(Y或GDP)这些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一直是决定居民储蓄的最主要因素。

2.利率(Rate)按照现代经济理论提出:利率对储蓄的作用可能是双重的,既有正向作用,也有反向作用。正向作用是指利率的提高可以刺激储蓄、抑制消费;利率的降低则抑制储蓄、刺激消费。即利率的变化对储蓄作用的方向是一致的;反向作用是指利率的变化对储蓄的影响完全相反,当利率提高时,储蓄反而会下降。但是,本人比较赞同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它认为利率对储蓄的作用是单一的、正方的和十分有力的。所谓单一和正方向,是指利率的变化对储蓄作用的方向一致只是一致的。不过不管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都指出了一个事实,就是利率的变动都会对储蓄额产生影响,是一个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

3.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不同的消费品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大的消费品,上升会降低消费量,价格下降,则反之;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小的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和下降不会对消费量产生很大的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的消费品一般为奢侈、大额、耐用消费品,如彩电、冰箱、住宅、汽车等。由于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严重不合理:存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不同地区居民收入的差异以及不同家庭收入的差异。相关数据显示,到2008年末,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中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4.4%和88.1%,而户均储蓄存款最少的20%家庭拥有城市中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量的比例分别仅为1.3%和0.3%。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用品而非奢侈品上。所以,CPI的变动,会导致居民消费额的同方向变动,进而影响居民储蓄。

4.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会明显地影响储蓄率。年轻人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而他们预期在未来有较高的收入,因此年轻人的储蓄较少。居民储蓄主要来自于成年人这一群体。老年人不仅不能继续提供储蓄,反而要取出以往的储蓄以供退休后的消费。如果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上升,储蓄率将下降。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中国储蓄率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把中国的高储蓄归因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即传统上中华民族崇尚节俭,中国居民缺少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另外,也有不少人认为,由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住房制度改革后居民的购房需求以及对子女教育支出的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等都使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大大增加。中国为什么会形成如此之高的储蓄率,本文总结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储蓄占有结构的不平衡

即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造成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应该说,适度合理的收入差距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形成会极大地刺激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人们致力于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也促进资源从相对低收益地区流向高收益区域,提高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正是这种财富效应,促使人们努力工作,企业家们冥思苦想竭力创业。而发达地区之所以有持续高增长的可能,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国内不断扩大的要素供给,特别是劳动力和储蓄资金的供给。由于这种局面长期得不到缓解,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富人的储蓄能力越来越强,而穷人的赚钱渠道越来越窄,储蓄能力逐渐丧失。虽然穷人拥有很强烈的消费欲望,但苦于没有储蓄,分享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产品大量积压成为可能。结果既便是大量货币的供给,仍然是大部分在富有的阶层中周转,而难以成为穷人的购买力。这样,必然会造成一方面是产品的过剩,商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是社会在价格下跌情况下的储蓄的增加和过剩。

(二)经济增长

从理论上讲,实际收入的增长率会带来较高的储蓄增长率,从实证上说,一国人均收入增长较快的话,则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也较快,这能促进消费和储蓄的较快增长。近几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投资热并未导致居民永久收入上升,因此消费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高储蓄率和高增长率相伴生。不仅如此,居民储蓄还同时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并表现出不一致性。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居民消费扩张的速度慢于经济增长扩张的速度,而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居民消费收缩的速度快于经济衰退的速度,表现出明显的过度敏感性和放大效应,但无论是那种情况均会导致一个较高的储蓄率。因为高经济增长率必然需要未来生长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高储蓄率。而高储蓄在可以维持的情况下,也肯定会带来高经济增长率。

(三)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

1.资本市场欠发达,融资渠道不合理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可供选择的投资品品种贫乏、单一。股票市场中,一般投资者可以涉足的只是每年几十亿的普通A股;债券市场中,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规模少得可怜,而且几乎都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流通,对于居民来说只能选择近几年发行量都在千亿元以上的国债;期货市场特有的操作复杂、风险高等特点使得一般居民投资者望而生畏;近几年虽出现了一些投资基金,但数量不多且有许多不规范行为。因此,对于居民来说,除了最安全可靠的储蓄之外的投资都具有市场进入成本、操作成本偏高的瓶颈约束。同时,资本市场的不发达致使一些中小企业难以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融资,只有通过自己的留存收益来对投资进行融资。

2.银行为储蓄提供有利条件储蓄存款作为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决定了储蓄竞争成为银行工作的重点。各银行的储蓄网点建设,储蓄所营业时间的延长,服务质量的改进,农村信用的发展以及信用卡业务的推广,会促进存款的增加。个人储蓄的收益不仅取决于银行的名义利率,而且取决于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但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是难以预料的,如果银行对储蓄能够进行保值补贴,则可以保证实际利率为正。我国采用的保值补贴是在定期储蓄利率之上进行保值补贴,这也是居民储蓄增加的一个原因。

(四)中国的特色发展

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1.文化传统和消费惯性促进储蓄攀高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基本形成一种定式即知足长乐,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美德。这种习惯意识,长期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渠道不断拓展,但一直注重储蓄的节约风尚并没有改变。所不同的是,随着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勤俭节约和储蓄的方式、内容构成发生变化。如在货币收入较低而实物配置较高的时期,居民储蓄的方式主要采取实物储备,储蓄的内容主要是满足交易和预防动机的需求;在居民货币性收入较高且市场性消费为主时期,居民储蓄的方式主要采取金融资产储备,储蓄的内容主要是银行储蓄存款和有价证券,以满足预防和投机的需要。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货币收入得到了长足的增长,在勤俭节约风尚的历史习惯作用下,储蓄增长也十分迅速。此外,由于我国长时间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长期的低收入使人们形成一种低消费的惯性,它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而立即消除。这种消费习惯不仅是经历过战争和饥荒的老一辈终身难以改变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子女,这种消费惯性一般会持续半个世纪以上。

2.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储蓄率我国的年龄结构属于金字塔型,即中年人最多,青少年和退休老人相对较少。中年人群多是高储蓄率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在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中国,由于受节俭传统文化及家庭责任和负担的影响,退休的老年人储蓄意愿仍然较强。

3.社会结构提高储蓄欲望中国的城乡比例相差很大,农民的数量占全国人数的比重很大。而农民是最倾向于储蓄的。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绝对收入水平低,并且收入极其不稳定,使得农民为了保障未来生活而进行储蓄的比例较大。

三、高储蓄率对我国的影响

高储蓄率对我国的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充分的国内储蓄为高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的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但储蓄率居高不下,无疑是把“双刃剑”,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高储蓄率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

(一)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激化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我国长期商品短缺的市场格局已经改变,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正在从供给领域转移到需求领域。在我国经济运行越来越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格局下,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意味着消费需求的不足,意味着居民支出构成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失调,对于需求约束为主的增长方式而言,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同时,储蓄与消费逆向变动,在收入预期减少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居民通过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来积累财富,以备不时之需,使消费和储蓄互为消长,形成储蓄刚性增长,低物价高储蓄的格局激化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2.金融部门的潜在风险加大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3.过高的储蓄率、低的储蓄投资转化率使国家宏观调控效果不理想首先,从货币政策看,近些年来,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了配合财政政策启动内需,我国连续多次降低利率,同时扩大公开市场的业务操作,货币供应量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虽然利率不断降低,储蓄率并未降低,同时由于资本审批存在、金融市场不健全、银行效率低下等原因,投资增长并不理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其次,从财政政策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我国政府储蓄仍无法满足政府支出的需求。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行主要依靠大量发行国债来实现,这就使我国财政赤字迅速增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行一般具有挤出效应,且国债的发行并不是无限的,最终要受国债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的限制。由此可见,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政策,经济的长期增长主要取决于民间投资,而民间投资的增长则主要取决于消费市场的活跃程度。在我国,高储蓄率、低储蓄投资转化率很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4. 过高的储蓄率推动中国贸易盈余持续攀升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很高是不争的事实,但1994年以来,储蓄投资缺口始终存在,且近两年来有扩大的趋势。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投资缺口主要依靠出口顺差来弥合,这造成我国巨额贸易顺差近年不断积聚。尽管中国不断采取措施扩大进口,进入2009年以来,贸易顺差已呈现下降趋势,但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据海关的统计数字,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2072.7亿美元,同比上年下降13.9%。2009年累计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同比减少34.2%。

但由于贸易顺差仍然存在,推动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截止2009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额为23991.52亿美元,连续四年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为了应对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央行不断在市场上以本币购入美元,再以央行票据回购人民币,导致货币供给越发宽松。虽然高储蓄率和高额外汇储备不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但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不断对基础货币投放形成冲击,造成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

(二)高储蓄率对我国银行系统的影响

1.高储蓄造成银行流动性风险大幅度增加风险的高度集中使我国银行及其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潜伏着严重隐患,据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9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已达到2868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68%,存量的贷存比为188%。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贷存比呈稳步下降趋势。但到了2000年,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由贷差转变为存差,并呈逐渐增长的趋势,近几年银行存贷差增长速度加快,并且逐步扩大。目前银行的高利率使银行为巨额储蓄付出大量的利息,再加上保值贴补,银行的吸储成本更高。倘若银行的贷款效益好,高成本并不会带来什么威胁,但受到贷款规模的控制,银行高价吸收的存款不能完全贷给企业,其它的使用渠道又受到很大的限制,许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国有企业,资金运用效益不好,还贷能力差,因此巨额利息支付无疑成为银行的巨大包袱。各银行没有能力承担高额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中央银行和城乡居民。这就导致整个银行系统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2.贷款结构风险在高储蓄率支持下,房地产赚钱效应驱使下,银行对房地产贷款投入异常积极。由于房地产具有不可移动、不可隐藏、寿命长久、相对保值等特点,抵押贷款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颇为安全的贷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安全性是以抵押物的足值、易变现和抵押权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仍存在着不少的风险,如:借款人无法还款时,抵押房地产依法处理后不足清偿;抵押物存在灭失或损毁风险;法律制度造成银行难以收取和处置不良贷款的抵押物等。房地产价格越趋昂贵和反复,估值就越难确定,银行就这些房地产的借款人所承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在信贷大幅增长的环境下,如果房地产市场发生异常波动,贷款结构性风险就会立刻显现。

(三)高储蓄率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投融资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标是不断减少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比例,不断扩大以证券市场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比例。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到2009年末,中国股市是涨幅翻倍,牛股满天飞,证卷总市值为24.97万亿人民币,增长将近一倍,股民达到1.4亿户。然而,直接融资比例虽然大幅度增加,但是在间接融资的稀释下,占全部融资比例仍然不到4%,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仍失衡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由于中国储蓄率常年居高不下,间接融资已成为了广大投资者心目中的最好的融资方式。反观中国资本市场,由于受到资本市场不健全因素的影响,资本市场境外化逐渐形成。国内企业的筹融资越来越依赖境外资本市场,境内资本市场逐步萎缩,本国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收益、资产定价权、证券服务业等大多为境外投资者和证券服务机构所拥有或控制。由于两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直接融资前景令人堪忧。

四、中国高储蓄率的未来趋势及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过高的储蓄一方面彰显出国民财富的积累,但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内需及消费乏力,把储蓄率降下来,靠内需拉动经济,是政府需要应对的问题。消费这驾马车是否能跑起来,主要是看居民收入是否有增长,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是否乐观。为此,下面我们准备对我国高储蓄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以及对其实施一系列的对策,来确保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中国高储蓄率的未来趋势

学术界很多人对未来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做出了一些预测。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高储蓄率未来趋势的总结。

1.王弟海、龚六堂(2007)等学者们认为如果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 逐渐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资本产出弹性逐渐降低的话,那么,可以预测未来我国的储蓄率也将会渐渐降低。如果中国未来还保持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率,那么即使其他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储蓄率有所降低,高经济增长率也会使我国储蓄率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外如果各项社会保险体制能逐渐健全社会其他分配体制能逐渐完善,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能相对减少,那么人们的风险规避可能会减小,这也会导致我国未来储蓄率的下降,从而拉动我国的消费增长。

2.李扬(2007)等学者们则认为在长期内,储蓄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人口结构。他 们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目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高比重将一直维持到2015年;2025年后,在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减少的推动下,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发生较为明显的下降。据此预测,在未来5-15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高储蓄率依然会得到维持,此后便会逐渐下降。这意味着,高储蓄率、高投资和高增长同时并存的格局在中国还将延续5-15年。

3.高盛亚洲中国经济学家就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从长期来看可能会有所下降,预 计2015年之前储蓄占GDP的比例将下降5个百分点,2015-2025年之间将进一步下降12个百分点。2009年的中国仍然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储蓄率为GDP的51.3%,并且企业和政府储蓄的增速超过居民储蓄的增长,企业和政府对1996年以来储蓄率上升的贡献率为80%。他们认为,高储蓄率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为资本存量的快速积累提供资金,避免了利用海外融资渠道产生的波动性。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资本存量规模相对较小,所以高储蓄率不但有必要,而且是应追求的目标,尤其在中国未来将 步入老龄化以及储蓄将下降的情况下。但是,高储蓄也意味着消费占总产出的比例较低,经济增长可能受累于对外需和全球经济周期的过分依赖。

中国当前的储蓄水平对世界和中国来说“太高”了,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风险。他们认为,到2020年出口和投资带动的增长模式可能将更难以维持,预计届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增至13万亿美元(占全球产出的15%),如果储蓄率仍维持在51%的水平,则意味着2020年之后中国需要保持经常项目盈余加国内投资占全球GDP7.5%,这显然都难以持续。中国的高储蓄率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稳定来说都将是一个障碍。

(二)中国应对高储蓄率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储蓄率增长有利地支持了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也是社会公众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充满信心的体现。但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提高消费水平,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长远繁荣发展。

1.通过深化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规范居民的储蓄行为首先,从战略高度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推进农村城市化、创造劳动力流动的公平环境和减轻农民税负等措施来提高农民收入;其次,建立科学、公平、透明的收入分配制度以保证收入分配合理化和有序化。另外,通过打破行业垄断、完善个人收入调节机制等措施来控制一些不合理收入,并通过打击权力寻租、非法经营、地下经济等措施来控制一些不合法收入。因为只有靠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才能最终改变我国居民过度储蓄的行为。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提高消费水平,就必须减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对于未来的收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从而可以根据一个较长时期的收入来安排消费,降低预防性储蓄。其中关键就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居民大胆地把更多预防性储蓄用于投资或消费。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应综合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扩大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让城市安定下来,降低居民的支出预期,提升其消费意识。同时,建立农民进入城镇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多方位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消费市场尽快启动起来。

3.转变个人理财观念,增强居民的投资欲望中国人出于预防的动机而存钱的心态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把居民家庭的金融资本由死水变为活水。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首先要扫除思想障碍,克服居民仅仅是消费者而不是投资者的传统观念。在原来,由于政治和体制的原因,居民的家庭只能拥有消费资料,不能拥有经营性的私人财产,特别是不得有经营金融资本的投资行为。现在看来,上述观念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容的。在国外,个人理财本来就属于金融行为,银行的重要产品就包括指导居民家庭理财。所以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指导下,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居民个人的投资积极性,帮助居民树立投资者的意识。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当帮助居民树立风险意识,并以国家法律规范引导,给居民一个良好的投资氛围,增加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率,从而激发居民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学会投资,使资本流动起来,创造更大的收益。

4.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降低金融体系风险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一个能够高效率配置金融资源、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中国经济体系的市场化,许多现实的金融需求在当前的银行体系中是不能得到满足的,目前大量的储蓄资金在银行找不到合适的贷款项目,我们的金融体系缺少一种能使金融资源主动流向有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效率改善的分配机制,而发展风险投资业有可能成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的一个成本最低,受益最大的制度变迁。

(1)通过建立宽松的投资政策,增加风险投资的供给例如允许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适度参与风险投资,鼓励上市公司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将有效地降低企业储蓄水平。

(2)加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投资的市场风险,刺激资金尤其是民间资金流向风险大、收益高的高技术企业,从来源上控制储蓄的增长。

(3)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风险投资的预期收益就拿增值税来说,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而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只允许抵扣用于应税产品的流动资产已纳税额,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不准扣除,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用于应税产品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额。因此,对于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企业实际上享受了提前抵扣税款的权利,相当于得到了国家提供的一笔无息贷款,极大地降低了风险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了风险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类似的税收政策改革必将吸引更多风险投资资金的介入,在减少储蓄来源的同时拓宽了储蓄运用渠道,其分流作用不可低估。

5.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国是一个有着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大国,不仅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甚大,不同产业部门中的企业状况不尽相同,而且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投资要求也千差万别。在这种条件下,运用统一标准建立单层次的资本市场,既不能满足各类企业的发股募资需求,也难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其结果是,在严重限制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同时,也严重限制了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解决债务性资金相对过剩而资本性资金相对紧缺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多元经济结构、多层次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多层次投资者的投资要求。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金融产品的多元性和金融机构的多样性三者相互协调,构筑了一个使金融风险下移和微观化的坚固平台,对于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无疑会比银行体系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它将改善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银行系统风险也会明显下降,全社会的投资行为会向以利于技术吸纳和成长导向型企业倾斜并通过乘数效应产生数倍的引导带动功能,形成良好的储蓄投资循环流程,并最终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基础改善和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最活跃因素。

6.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收入是居民消费的保障,而稳定的就业是增加收入的前提,为继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其吸纳劳动人口就业的能力。同时为使经济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消除需求不足的现状,应重点加强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使国民收入向居民部门有所倾斜,并加快收入分配机制的调整步伐,尽快出台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政策,提高个人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的所得税征收税率,以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不均方面的作用,将边际消费倾向低的高收入群体的部分向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低收入群体转移,从而达到释放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潜在消费需求、解决中国储蓄超常增长的目的。

7.加强公共财政职能,扩大政府消费支出比例有关数据表明,过去十年间我国政府储蓄中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政府消费增长率却变化不明显。2001 年,政府储蓄中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仅为50%,2009 年这一比重已上升至63%。此外,政府储蓄中还有部分资金通过资本转移的形式,间接形成了企业固定资本,2001 年这种形式的固定资本形成相当于政府储蓄的83%,2009 年该数字上升为92%,这些都表明,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并没有完全履行公共财政的职能,而是更近似于一个生产投资者的角色。未来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出发,突出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加大政府对公共消费倾斜的力度,增强财政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方面的供给。这一措施不仅能够降低政府储蓄的绝对额,同时可以减少家庭在教育与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的预防性储蓄。根据“十一五”规划,我国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同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在2006年至2010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5年间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相信这一举措对改善政府消费不足状况将起到一定作用。

结论

经研究,本文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本文分析了经济增长等因素是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但实际上中国形成高储蓄率主要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2、虽然当前的中国储蓄率仍然居于世界首位,而且学者们对其未来预测也表明此现象依然会维持,但现今中国已大幅度对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水平实行一些措施。 3、高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它同时也作用于我国金融的系统和资本市场,而且其所带来的相关影响是不容忽视。4、在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条件下,高储蓄对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条件。

本文所述及的仅仅从比较广的范围研究中国高储蓄率的问题,对问题的探讨远远谈不上成熟,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作进一步的加深。

参考文献
[1] 邓鑫.高储蓄问题研究综述[J].西部金融.2009, 29-30
[2] 沈坤,荣魏杰.居民储蓄分析[M]1.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5,1169-1901
[3]Li Yang Yin Jianfeng.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In A TransitionalEconomy[M]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XXX,No.4,November 2009,206-229
[4] 程英. 我国高储蓄率于收入分配差距关系探讨[J]. 中国物价.2007
[5] 贾德奎,施红俊.收入分配差距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一个基于金融市场缺陷的理 论解释[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
[6] [美]巴罗、萨哈伊马丁.经济增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 宋华.高储蓄率的宏观效应分析[J].济南金融,2004年
[8] 胡朝晖,刘崴,王书伟.从经济增长审视中国的高储蓄[J].决策借鉴,2002
[9] 何德旭.居民储蓄的多视角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34-35
[10]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 研究.2007, 1-16

致谢

本文的完成,意味着我的本科生求学生涯即将结束。四年前我初次来到五邑大学,进入我梦寐以求的校园继续我的学习生活,回想四年来的点点滴滴,实难抑制内心澎湃的感激之情。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许姣丽老师,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许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热忱的鼓励,对本文的写作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让我真的受益匪浅。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他们让我拥有真挚的友情,让我在人生的驿站中享受着快乐与幸福,这份友谊将陪伴我一生。 感谢我的父母与所有关心我的人。感谢他们在我求学期间给予我的支持与理解,是他们无私的爱让我时刻感受着亲情的温暖,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综合排序
投稿量
录用量
发行量
教育界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主办:广西出版杂志社

国际:ISSN 1674-9510

国内:CN 45-1376/G4

级别:省级期刊

中国报业

主管:中国报业协会

主办:中国报业协会

国际:ISSN 1671-0029

国内:CN 11-4629/G2

级别:国家级期刊

中国房地产业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部和...

主办: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国际:ISSN 1002-8536

国内:CN 11-5936/F

级别:国家级期刊

建筑与装饰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1009-699X

国内:CN 12-1450/TS

级别:省级期刊

科学与信息化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

国际:ISSN 2096-2908

国内:CN 12-1451/N

级别:省级期刊

财经界

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国家信息中心

国际:ISSN 1009-2781

国内:CN 11-4098/F

级别:国家级期刊

期刊在线投稿系统
上传文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文件
18年国内外学术服务,发表国际文献请认准藏刊网官网

资深编辑团队

专业设计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极高

企业信誉保障

对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众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审稿快!出刊快!检索快!

正规刊物承诺

无假刊!无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网提醒您

1.稿件将进入人工审稿阶段,审稿后会有编辑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2.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现象影响您的发表,请勿再投他刊

确定

投稿失败!

藏刊网提醒您

由于网络问题,提交数据出现错误,请返回免费投稿页面重新投稿,谢谢!

确定

藏刊网收录400余种期刊,15年诚信发表服务。

发表职称文章,覆盖教育期刊、医学期刊、经济期刊、管理期刊、文学期刊等主流学术期刊。

投稿电话:13161763581(江编辑)   投稿邮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资源属于网络共享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